關於
naicow’ay ko puna iso?「你的臍帶在哪裡?」阿美族老人家會這樣問。
出生落地的地方是連結母體文化和大地的方向,是內在本源回溯的指引。
欖仁樹下,老人家在微微的海風吹拂中,循序地調整細藤材以正經緯的位置,一步步地編出一張精美的米篩子,東海岸台11線的居民隨著時間緩慢的演繹,將所在地域環境、生活內涵與思維逐步編進其文化歷史脈絡中,形成一張交織緊密、關係相扣的文化圖貌。豐濱鄉5個部落,3個族群有各自的樣貌,共同努力著重整失去的文化內容,讓生命不再斷了根般的漂流。
「森川里海藝術創生」分為眾多項子計畫進行,老人家口述過去材料上的使用,仿如一篇篇的故事,被轉化成指認在地文化材料的地圖,藝術家在部落共同實驗探索傳統材料的運用可能。不同社群參與藝術工作坊和傳統故事繪本的繪製,訴說每個生命停駐當下的永恆、部落的手藝和祭典被紀錄、辛勤的人在不同空間相遇。一次又一次部落族人們的主動參與,向我們展示當下文化正在被發生,被創造中,他們承繼傳統文化並以當代的視野開始嘗試轉譯與創造,而我們有幸參與其中。
部落多數人並沒有所謂的固定職業(我們認為的單一工作),許多人以斜槓的身份(多重身份與多重技藝)生活著,這些能力者的養成多半來自部落傳統教育下所賦予的生活技能,上山下海、能編能織、能歌善舞,環境知識也不輸給城市裡的專家。部落所謂就業的能力在從師學習過程中,多半以口傳或身傳得到傳承,並沒有其它形式如文字、影像資料的檔案建立與保留,面對時代價值快速更迭,年輕人若不學習傳承,那麼這些珍貴知識與智慧便隨著耆老的殞落而逐漸消失。我們從老人家的口述得知傳統部落生活,在面對生存環境的態度,傳統生活態度所建立的創生基點與模式概念,無獨有偶的回應了政府在創生政策中,強調以「人」為核心的思維理念,也更凸顯作為部落續命根基的傳統知識與文化被保留的重要性。
創生需回歸到部落自身的原點,即傳統生活的模式態度,以尋求個別適合角色量身成形,過去我們所認知的具生產線的架構形式、被大型市場驅動的產業定義,已不再符合當下國家社會的需求。所有的起始將回到人的本身重新看待,如何開啟或觸發個人的創造潛能,成為發展創生產業的重要關鍵。換言之,若要使在地居民具主動意識的創造生產(自體成形),那麼對於過去傳統文化中所發展的生活工藝、藝師的技術與思維之史料脈絡了解便是如今迫切所需的基礎資料。
從藝術及藝術創造的觀點與角度等,思考未來在地方、區域性發展的創生產業之可能,藝術家分享其創作專長、部落學員分享傳統技藝或特有文化思維,更能烘托或導引部落文化的衍異與翻新、創新之可能,讓部落的居民進入創作狀態或成為一種生活上的慣性,走上從尋找地方DNA到啟動地方DNA的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