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口部落Makotaa

港口部落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五是阿美族人,港口與大港口聚落形式以群居為主,其餘的地方則多為散居。北由花蓮縣石門海蝕洞起,南至秀姑巒溪口與靜浦村相望,部落稱此處cepo‘混濁之意,指向有時夾帶砂石沖入太平洋的秀姑巒溪。從前,這大約八公里的濱海狹長區域間,包涵了四個聚落,分別為minado、tilaan、makotaay、lano,現已多統稱為港口部落。

港口部落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五是阿美族人,港口與大港口聚落形式以群居為主,其餘的地方則多為散居。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,從部落中六十多歲以上的老人家身上,仍可一窺究竟,漁撈、打獵、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。當中,上山打獵與農耕多自給自足,漁撈則因石梯漁港的漁會介入,仍維持有交易的存在。現今八十多歲老人家口述她的記憶:「小時候,部落裡大多是女人與小孩,男人都跑遠洋或去開鐵路,很危險的工作,很久很久才回來一次。女人們沒有力氣,所以常常聚在一起做粗重的工作,種稻啊、挖土啊…。」

由此可見,七、八十年前至今,青年人口的外移現象已深深影響部落的傳統步調與生活方式,文化系統的傳承也因「無人」而逐漸凋零。近二十多年來,政府開始尋找中華文化外的另一種台灣主體文化,並加強輔導從在地文化中衍生出的新觀光政策,原住民文化藝術之門因此對外開啟,間接促使一些原住民青年回流故鄉行動,也就地成立工作室,投注對這片土地的情感,進而實現自我的理想,其中有「升火工作室」、「項鍊工作室」、「莎娃綠岸工作室」、「Cepo‘藝術中心」以及最近的「823藝術村」依然維持藝術與文化活力,並有自主獨立的「Tamorak阿美族語共學園」。